人說畫如其人,但一般人絕對無法將抽象畫家陳張莉的人,與她氣勢澎湃的巨幅畫作打上等號。甚至於與她知交多年的我,在面對這位態度謙和的藝術家時,心中也不禁常常感到迷惑:「這麼嬌小的身軀,究竟是如何醞釀出如此深刻的色彩經驗、創造出如此厚實的肌理、揮灑出如此懾人的筆觸構圖?到底是怎麼樣的執著與胸襟,讓她能夠誠懇地面對自己的感觸,用氣魄描繪出一幅幅反應心靈深處的真實映像?」陳張莉曾說:「我只是使用抽象語彙,來將我內在的感性轉化到真實世界。重要的是誠實。如果你是你自己,你就不會迷失。」所有從事過藝術創作的人都知道,自我剖析後再將它赤裸裸地呈現在觀者面前,是件極需要勇氣的事。而陳張莉的畫如其人,因為她的畫作像是心靈的鏡子,跨過了表象的虛幻與膚淺,據實地勾勒出她心中抽象而不可言喻的喜樂與哀愁。

早年學習西洋文學的陳張莉,在婚後開始投身藝術創作。從80年代中期開始逐漸在台灣畫壇展露頭角,隨後卻拋下了優渥與安逸的生活,隻身來到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深造。1990年取得碩士學位後,旋即在紐約及台北兩地舉行個展,以卓越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,擠身成為台灣第二波抽象運動中堅。之後的13年間,她長期旅居紐約,持續的在這個蓬勃的藝術環境內,吸收與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。這次陳張莉在大趨勢藝廊展出的,是2002年所創作的「因子的再現」系列。與她「心境之美」、「藝術之愉悅」與「記憶的片段」等早期作品相較,這一套作品,從以往水洗式的透明色彩流動,逐漸轉化成一種豪邁的肌理與筆觸。應用視覺的元素,記述了她在藝術、思想、生活及生命種種層面的成長與感悟。

一般人在探討陳張莉的藝術世界時,通常執著於她優秀的色彩能力、豐富的肌理並置以及精練的空間處理。以正規的抽象作品解讀模式,來作探討與詮釋。也許我是一個無可救要的浪漫主義者,但對我而言,這種過於理性的解析並不適用在陳張莉的作品上。陳張莉不是一個色彩、媒材與構圖的魔術師。事實上,她更接近帕洛克所說,利用抽象來呈現真實內心感觸的寫實主義者。如果一個藝術家以心靈來面對她的作品,也許,我們也應該拋下書包、放下身段,以真情直接面對與感受她創作時的無怨無悔。